初刷
因為是聽後感,先不探討音樂本身,而是探討歌曲帶給我個人的感受。
我很喜歡電影《Begin Again》中對於播放清單的一種看法,從一個人的播放清單中,我們或真能了解一部分的他,因為喜歡的音樂某種程度來說反映了我們的感受。
這張專輯的曲序安排比起前面三張來說,個人認為更有一致性,也更為順暢,按著次序聽能聽到一個完整的「日常」的不同面向,每首歌分開來聽,又各有層次變化,如果在聽先前的 HIGHLIGHT 時有先入為主的猜測,那麼聽到完整版之後,又不禁覺得處處驚喜。
然而這篇因為只是初聽(很想睡了)所以只是先打第一印象的心得,針對歌曲部分先不細嚐
因為是初聽,並沒有仔細觀看歌詞,只是單就純聽歌曲的感受來談談。
在歌曲的部分,此次歌曲在曲的編排上較有錯落跌宕的變化,有些歌層層推進,做出了層次感,除了給予不同的情感回饋,在聽覺上也製造出了一種空間感。
我不禁想到了法國都市理論家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的空間理論,人們的社會生活,都是在某個空間內發生,我們對於一個空間的面貌的認知,是透過我們在空間內的活動行為形造,有了人的行為,空間才有其特殊的意義,不同的活動一面強化了空間的使用價值,同時也形成了特定的空間樣貌,而身體的一些反映如心跳、呼吸等是自然的節奏,我們在城市的生活節奏就像身體的自然節奏,也體現了空間的結構和型態,身體佔據了實際的空間,可以說是我們在實體世界的接觸點,也因此身體可以說是空間實踐(spatial practice)的基本要素。可以說,空間正是由空間的使用者以他們的身體延展出來的,他們按照日常生活的需求重組他們的城市空間。
也就是說這樣的一張以《日常》為主題的專輯,能營造出一種空間感的聽覺享受的話,其實也是更貼近這張專輯的主題意涵。
無論從我們的人生體會,或是從專輯的曲目,都能看出日常是複雜、多面向的真實,因此在本張專輯中,歌曲的層次除了營造空間感,也是呈現了各個面向的壓迫性與解放性。
在第一首歌〈日常〉中,先提及了日常與無常,將百變的日常理出同質性的部份,接著從〈人間煙火〉想陳述感受到的空間的樣貌,以及以〈無用〉陳述內在空間的感受,下一首則融合了這些敘述,提到了實際接觸點-身體,而有了〈身體都知道〉,有一個養生的感覺,卻又緊扣著「日常」中身體的自然節奏(「一切不違背自然」、「呼吸」、「心跳」)而呼應了身體在空間實踐中的地位與角色。
接下來將日常的認知從個人與空間提升到社會的階級,社會整合主要是經由語言內形塑共識的過程達成,語言與社會體系中金權與權力的關係是耐人尋味且相互影響的,在〈念念有詞〉中將語言回歸到自我與感情的對話,有趣的是,下一首緊接著就是〈靈魂伴侶〉,而此首剛開始先以空間的樣貌形塑一個人的形象,顯現了感官與空間的交互作用,而後才描述心靈感受,也就是說利用空間賦予了靈魂「形體」,陳述了靈魂乃是精萃,而不是一種魂體,因此他的樣貌取決於空間,取決於感官。後面一首的〈餘波盪漾〉等於回應了〈靈魂伴侶〉後半段「不管我的靈魂,困在哪個肉身,都註定不會相襯」、「靈魂卻不敢相認」的結局,陳述了感情生活的〈餘波盪漾〉,借用天文學的「千萬年的光」的梗以及前面曾經一起相處的空間的陳述,顯現了我們對於空間的樣貌的感知以及空間對於我們感情互動上的回饋,即便一段感情逝去,空間帶給自己的感受依然是受到我們身體空間實踐的延展的影響。
講到空間,後面的這首〈什麼,哪裡〉則是更直接地探討空間與人的互動關係,但這些互動關係,恐怕比不上下一首的〈慢舞〉直觀,若前面的空間諸多是用曲的層次以及感官敘述和譬喻來呈現的話,這首歌則是直接地以「慢舞」的觀念,探討身體於空間實踐中,既佔據實體空間,又重組城市空間的價值。
最後一首歌〈獨善其身〉是全張專輯中我個人最喜歡的一首,將空間帶回「個人」身上,但這個「個人」不只是身體上的,還包含心靈上的,此首歌的空間感深廣,歌名卻是〈獨善其身〉,前面先是從個人身體與心理的感受,陳述主觀的與空間的互動(「眼睛在忙著看風景」、「嘴巴想念著甜品」、「呼吸在挑剔空氣」),下一段的變化中,除了曲調更為寬廣,也將身體扣回心靈,表現了以身體為主的空間實踐(「先善待這身體,靈魂再相遇」),呼應了整張專輯的主題,也替「日常」下了一個很好的註解與詮釋。
二刷
日常
這首歌的基調是輕快的,歌詞卻講到了失去、落空、無常等詞彙,讓人不禁聯想到叔本華對人生得知的見解。整首歌不著重在防患未然,避免痛苦或損失,而是呈現了豁達大度的態度。生命有著無數的欲望,欲望不能被滿足便痛苦,被滿足了卻又覺得無聊,我們遂於兩者間搖擺,欲望永不能被滿足,而人們常將欲望的東西當作理想,因為理想與欲望有實確實只有一線之隔,差別在於欲望是感性面,理想則是其理性面。我們的日常就是在此中折衝,無常即是日常,在面對這一切,這首歌提出了一種人生態度,除了歌詞的陳述外,也彰顯在曲調之中。
人間煙火
接續〈日常〉的精神與基調,人間煙火加入電氣元素,鼓點鮮明,截奏多變,讓歌曲層次更豐沛而帶感,歌詞的部分則更側重在生活中感官體驗之於個體的影響,並表現出一種溫潤的閒適,卻又不失精力與活潑,詞曲的搭配賦予了這首歌更完整的意涵與面貌。
無用
這首歌的處理方面,田馥甄以一個比較慵懶的唱腔呈現,歌曲的節奏點卻很明顯,讓整首歌的步調並步緩慢,卻也不令人急躁。
提到有用無用,或許大家多半也都會想到莊子的〈無用之用〉,〈人間世〉中這麼寫道:「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在這首歌中可說是將莊子的精神發揮得完善,也就是說雖以無用為題,但不拘泥於有用或無用,呈現出有用與無用是並存的關係,相對於主觀意識的無用,方知什麼是有用的;而相對於有用,才知道什麼是有用,並將「無用」未必沒有價值的觀念運用在人生的不同方面。這樣的詮釋方式與詞曲勁感和慵懶並進可說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身體都知道
前面三首歌的曲風還是比較快節奏的,到了這首則舒緩了下來,歌曲本身有種溫潤質感,與「身體都知道」的主題與自然意涵可說是十分相符。
如初刷的聽後感所言的,到了這張專輯近中間的部分,開始將空間的敘述拉回到「身體」本身,回歸到身體這個基本單位,以及其自然的節奏與過程,歌詞的韻律、歌曲的舒緩,正巧可以以歌詞中的一句來表達:「嫻熟平淡」,但這種「平淡」其實是種自然,而非令人感到無趣,其中數句節奏的微微變化,便是給予整首歌更豐富的感受,卻又不失自然平緩的基調。
念念有詞
〈念念有詞〉前奏就十分令人驚豔,在歌曲的部分因為節奏輕碎,雖整體的編曲並非快歌,但因為節奏多變,反而營造了一種獨特的空間感,搭配一個個詞語相接、類於咒語的歌詞,更詮釋了「念念有詞」的精神。在田馥甄的詮釋中,也呈現了符咒與絮語的感受。
聽這首歌讓我連想到了 Roland Barthes 的《戀人絮語》,有著解構的、符號的精神在其中,也讓我不禁想起 Roland Barthes 在該書序言中就說的:「每一個閃現的情境都彷彿一個脫離和諧曲調的單音,或是像繚繞在耳邊的某一個單調的旋律,令人厭煩地重付不停。」念念有詞就表達了這樣一個個閃現的情境,呈現了在戀愛中,其實兩個主體的表現都只是單一情境的展演罷了。
靈魂伴侶
這首歌在華研釋出三分鐘 Highlight 的時候,我就被歌詞所吸引,也喜歡其溫柔略帶哀傷的曲調,待正式完整版一出,一看歌詞,更覺得看來更為哀傷。
在聽這首歌之前,我恰巧讀到一篇paper1,這篇論文中研究者研究了兩種不同的愛情觀對親密關係的影響:一種是將愛情看做「與靈魂伴侶的緊密結合」,另一種則將愛情認定為「在一段旅程中攜手相伴」。研究人員發現,那些形容他們之間的關係是靈魂伴侶的人,感情有較多令人沮喪的結局,因為當發生衝突的時候,「靈魂伴侶組」比「旅程攜手組」更顯著感到痛苦,研究顯示,人們看待感情的方式,會很大地影響他們在親密關係上的成功和滿意度,如果太認真有著尋找靈魂伴侶的想法,希望有一個跟自己百分百契合的伴侶,反而可能危及親密關係。
soulmate 一詞,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柯立芝在十九世紀創出的,但是這個概念可以追溯到希臘神話(宙斯將有兩張臉、四條手臂、四條腿、兩套生殖器的古人類用閃電劈成兩半,只剩「一半」的人們歲必須去想辦法找到另外一半,靈魂才能完整。)在柏拉圖的學說中,也有運用相似的概念。然而在這首歌中,並不多言怎麼樣是完美的靈魂伴侶,而是陳述對於這個人的主觀認知,以及逝去的遺憾。
講到「靈魂伴侶」,不難想到徐志摩的那句:「我將在茫茫人海中去尋找那唯一的靈魂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而這首歌所賦予的結局與感慨,又不禁令人聯想起梁啟超給予徐志摩的規勸:「多情多感之人,其幻象起落鶻突,而得滿足得寧帖也極難。所夢想之神聖境界恐不可得,徒以煩惱終其身已耳。……天下豈有圓滿之宇宙?……當知吾儕以不求圓滿為生活態度,斯可以領略生活的妙味矣。」
餘波盪漾
接續著上一曲〈靈魂伴侶〉的傷懷與失落,談的是一段逐漸釋懷的過程。順手放個MV
盪漾,多指水波或聲波的震動起伏。
若曾觀察海浪,又或者對於中學物理有印象,便能知道水面上的介質是在原處做圓周運動。波是一種怎麼樣的概念?凡是重複性的,隨著空間的變化會有時間上的延遲,便是波。
當兩個頻率、振幅相同的週期波干涉後,某些點不管時間怎麼改變,振幅永遠等於0,我們稱這些點為節點,只要是兩個水波的位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通過水面上的某一點,就形成了不振動的節點,而這些節點是可以連續的,所以形成了節線。節線上的水因為不振動,所以在水波槽的屏幕上不會明亮相間,而是灰色地帶。
就像感情一樣。 如果不是因為頻率相同,不會能同步一段歲月;如果不是因爲振幅相同,不會感受到一樣的振動。當彼此相遇而干涉,卿自彼方而來往此方而去,我自此處來往彼方去,交會時總有些不變的點,也總會有些明亮相間的變化。 比起歌詞中天文學的梗,我更喜歡餘波盪漾這四個字用以詮釋感情,覺得更到位些。
如果在失戀是一種悲傷的事件的前提下探討,那麼或能從心理學中對於悲傷過程描述的概念來思考這首歌到底想要表達些什麼。 根據 Rando (1984) 整合了過去對於悲傷過程描述的概念,將正常的悲傷心理過程區分成三大階段:1. 逃避 2. 對抗 3. 重新建立,首先必須要先有個概念,悲傷的階段不應該被解釋為有固定順序,每個階段常是融合在一起、重疊出現的。(Aiken,1994)
這首歌在我個人看來,原先就融合了三個階段,包含了逃避的思考雜亂以及對抗的沮喪,也有著重新建立的逐漸淡化與釋懷。比起來,我認為這首歌更像是臉書營運長 Sheryl Sandberg 分享自己走過喪偶之痛的心境:「我認識到悲痛的深沉和失去的殘酷,但我也同時體會到當生活要將你拖下深淵時,你必須在低谷處一躍而起,打破上方的迷霧,跳出來,重新呼吸新的空氣。」
這是一個在深淵中,試圖重新呼吸的過程,明言的是美好的過往,留白的是當美好逝去了的沮喪,但終究還是要前行啊,終究還是要努力讓自己的生命更輝煌,而過去的美好建構了我們,這始終都會在。
什麼,哪裡
這首歌從前奏開始,便是從前兩首比較悲傷的基調,轉向和緩溫暖,編曲的部分弦樂的搭配帶動並渲染了情緒走向,清新而不沉悶。
歌詞的部分則是以「什麼」以及「哪裡」兩大問題建構了屬於創作者的一個人生風景而引伸出人生態度。歌詞的佈局從實體空間的風景轉向人生的風景,藉由虛實的交錯,扣回個體主觀認知跟感受的呈現,不直寫個人觀感,而是從個體對於空間樣貌的詮釋,回過頭來讓閱聽人去思考這個個體過往的空間實踐,以及對於空間未來延展以及樣貌認知的不同可能性。
慢舞
〈慢舞〉這首歌節奏點明顯,整體節奏卻較慵懶和緩,又極具韻律感,確實適合搭配這首音樂「慢舞」一番。若前面幾首的空間感諸多是用曲的層次以及感官敘述和譬喻來呈現的話,這首歌則是直接地以「慢舞」的觀念,探討身體於空間實踐中,既佔據實體空間,又重組城市空間的價值。
歌詞的部分直接以動詞來具像化情感,如:「喝了太多刺激」、「貪了情不自禁」等句,除了讓詞句節奏更加輕快,也顯現了人們行為與情感經驗的連結,喝了酒或任何其他的飲品,是一個具體的行為動作,但「刺激」則可能是喝的原因(過去經驗的連結)或是喝完之後/當下的主觀感受,而我們記憶一個行為,多半還是因為這個行為之於我們的意義,這也就是〈慢舞〉這首歌所呈現的,以一種慵懶自在的節奏和韻律,探討著個體行為與情感經驗的連結。
獨善其身
〈獨善其身〉這首歌是全專中我最喜歡的一首歌,前奏就營造一種空靈而深邃的空間感。
獨善其身語出《孟子‧盡心上》,原是說修養好自身,後來才有了只顧自己的意思。善做為動詞,是「使之善」的意思,具體來說可以詮釋為好、維護、修養等含意,端看前後文而定。在這首歌中似乎更偏向獨善其身在《孟子》中的本意,同時又融合了後世的引申義,每個感官只顧自己,整體而言卻是一個修養的過程,藉由修養來完整自我。
整體而言,從個人身體延伸空間實踐後對空間樣貌的陳述,並同時藉由歌曲豐富的空間層次,將空間帶回「個人」身上,但這個「個人」不只是身體上的,還包含心靈上的,前面先是探討個人身體與心理的感受,陳述主觀的與空間的互動(「眼睛在忙著看風景」、「嘴巴想念著甜品」、「呼吸在挑剔空氣」),下一段的變化中,除了曲調更為寬廣,也將身體扣回心靈,表現了以身體為主的空間實踐(「先善待這身體,靈魂再相遇」),呼應了整張專輯的主題,也替「日常」下了一個很好的註解與詮釋,最為此張專輯的最後一首歌,可說是很好的安排,也完整了這張專輯。
-
Spike W.S. Lee et al. Framing love: When it hurts to think we were made for each other.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ume 54, September 2014, Pages 61–67. DOI: 10.1016/j.jesp.2014.04.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