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關於
觀點/隨筆
文章分類
文章系列
文章標籤
[很不食記的食記]加蚋仔的異國滋味--Cura Pizza
發表於: 2017-4-4   更新於: 2017-4-4   收錄在: 隨筆
字數: 1493   閱讀時間: 3 分鐘   瀏覽數:

加蚋仔,是臺北市南萬華的一個舊地名,在漢人入墾前,加蚋仔為凱達格蘭族雷裡社的活動範圍,「加蚋仔」這名字在凱達格蘭族語中代表著沼澤的意思,也表示著這裡曾是土地肥沃之地,後來漢人入墾,加蚋仔那經過新店溪沖積的沼澤土壤十分肥沃,因此移民種植了甘蔗、花卉、蔬菜供應給艋舺、大龍峒、古亭等聚落,舊時的加蚋仔處處可見豆芽菜、茉莉花、麻竹筍,這三樣物品也被稱作「加蚋仔三寶」。

或許一個地方自有其盛衰與命運,臺北曾經逐水而居的聚落痕跡也在歷史的進程中消褪,在歷史與都市的進程中,難免屬於一個地方的故事就此被抽離。

所幸仍有著人願意用各種不同的方式,把這個城市曾經擁有的生命力記錄下來。

今日,談的不是諸多加蚋仔的文史工作者與社區規劃師如何努力保存城市的記憶,而是講一家在加蚋仔的Pizza店。

這家純手工窯烤 Pizza 店是由到過義大利、日本研習,還拿下拿波里披薩工商會認證的老闆開設,他帶著一身好手藝,卻選擇將異國美食帶到家鄉老社區,把祖厝老屋改建,在老社區中注入一絲新活力以及執著。曾經,短短一條東園街上就有3間戲院,如今曾繁榮的加蚋仔沒落,這也讓老闆決定不到鬧區開店,而是回到加蚋仔,用不一樣的方式述說關於城市的故事。除了提供一個場域以及傳承聚落共生共食的文化意義外,這家 Cura Pizza 的 Pizza 本身也是很用心,更讓人能夠看見這些背後的故事。

窯烤 Pizza 的窯爐與溫度都是關鍵,老闆將來自Pizza的故鄉--拿坡里的爐搬到加蚋仔,以來自臺南的龍眼木控制窯爐溫度在 400-450 度。當然,有好的窯爐與溫度之外,Pizza 本身的食材也是重要的,Cura Pizza 的麵團都經過超過 12 小時的發酵,老闆堅持給顧客最新鮮、不隔夜的食材,Cura Pizza 用罄當日食材、銷售完畢時,便會提早打烊。

Cura Pizza 有著多種口味可以選擇,除了很義式的瑪格麗特皇后 pizza 外,還有著融合在地食材的加蚋仔 pizza--將過往的加蚋仔三寶中的麻竹筍跟綠豆芽融入來自異國的料理中,迸出新滋味。

很可惜的是因為時間繁忙,我是外帶這家店的 pizza,然而在家吃依然能夠感受到 pizza 皮的Q彈、食材的新鮮和濃郁卻清爽的起司。據說在店內吃的話,pizza 的皮會比較酥脆一些,讓我很期待之後有機會能夠親自前去店內,除了感受店內的氣氛外,也想享受現烤出爐的 pizza,儘管會因此需要等個20分鐘,也很值得啊(店內的pizza都是現點現做現烤)。

另外,作為一個有幾天會吃素的人來說,必須大推 Cura Pizza 的白松露油野蕈披薩(蛋奶素),過去有些 pizza 店雖然也有素食 pizza,但大多味道普普,或者口感不佳,然而 Cura Pizza 的白松露油野蕈披薩依然有著豐富的層次,加上口味佳,實在是素食者的福音!

從大安區搬來萬華後,雖然我總開玩笑說是在養老,放緩自己的步調,實際上卻在老社區中發現了在過去沒有看到的生命力--我並不是說安和路那邊沒有生命力,這或許是一個機緣巧合,在過去的歲月中,我感受著那裡的便利,卻忽略了那邊的活力,在去了紐西蘭後再去到部落,對於生態、對於土地與人的關係有了更進一步的感受,回到城市,才發現我們談了很多,卻連自己的家都沒有足夠的了解。走過還很20世紀初期的街區,卻反而看到了屬於在地的生命力,找到了臺北市的前人曾經怎麼樣地與河道共生,儘管我們依然在向前邁進,但屬於土地的故事,卻不該斷層與被遺忘,感謝仍有這麼多人用不同的方式,把土地的故事在不同的場域記錄下來,讓更多生命故事在這裡上演。

最後來放上店家資訊以及 pizza 圖!


Cura Pizza

  • 營業時間

    • 週一、四、五、日
      • 午間時段 11:30-14:30
      • 晚間時段 17:30-售完為止
    • 週三、六:晚間時段 17:30-售完為止
    • 週二全日店休
  • 地址:臺北市萬華區東園街68-9號

  • 電話:02-2339-5877

  • 如若團體人數超過15人以上,可去電洽詢包場服務